从“二障”探析早期塞外长城行政管理制度

来源:何春鹏    时间:2023-10-17

  对长城的研究始于19世纪末期,经过一百多年的挖掘考证,总体呈现持续性强,分类多,涉猎面广,成果丰硕。而作为边郡地区长城行政管理体制诸多方面,还没有进行专门性、系统性的工作。严耕望在《中国地方行政制度———秦汉地方行政制度》序文中感慨:“然前世史家之侧重政治者,唯于中央为然;至于地方行政实为一国政治重要之一环。……竟少有人致力于地方行政制度之研究,诚为一大缺憾也。”[1]笔者试图以“二障”为切入点,简述宁夏早期塞外长城管理制度,为边地军事行政管理模式进行多维梳理。

  一、秦代浑怀障、神泉障

  秦代为了便于统一管理开拓的“新秦中”(大致等同于“河南地”),专门设置了“二障”:一为浑怀障,在今陶乐县境(今兵沟汉墓附近)设,最早见于《汉书•地理志》“北地郡,富平”条:“浑怀都尉治塞外浑怀障。”[2]据唐代《元和郡县图志》卷四,关内道四:“其城本蒙恬所筑,古谓之浑怀障”[3]。秦长城在河套地区“城河上为塞”。与《史记•秦始皇本纪》的记载相符,浑怀障为秦长城防御体系在“河南地”的障城之一。秦王朝覆亡后,复为匈奴占据。西汉元朔二年(前127),汉武帝遣卫青率军夺回黄河河套地区,复浑怀障。西汉为浑怀都尉治。因它外形如“怀物圆露”,故而得名“浑怀障”。

  另一处为神泉障,西汉为北部都尉治。约在今宁夏吴忠市西至青铜峡口一带,以御匈奴。记载见于《水经注》卷之二:“清水又东得龙尾水口,水出北地神泉障北山龙尾溪,东北流注、清水又东会三潮水,水出南山三潮谷,东北流入清水。”[4]地方史学家大多推定神泉障在今宁夏盐池县西部的“兴武营”。而陈永中在《神泉障障址小考》一文则判断在盐池县境内兴武营南部90里处的“铁柱泉”,应该是合理的。(以下把浑怀障、神泉障简称“二障”。)

  史念海先生在《黄土高原历史地理研究》一书中认为:秦长城修筑在两障之间,因浑怀障在河上之塞之外,所以被称为塞外。《中国历代军事工程》一书认为,秦长城西段的具体位置,主要是利用洮河和黄河为自然屏障,以亭、障为支撑点而修建的防御工程。它南起于临洮,与秦昭王长城南段联结,沿沉河向西北永清、黄河与洮河交汇处,再沿黄河经兰州、靖远、中卫、中宁、吴忠、灵武、陶乐、乌海、磴口,然后转东至达拉特旗以东,基本上与秦昭王长城北端相连。[5]浑怀障在长城以北,故称塞外;神泉障在长城以南,故没有这样的称呼。

  二、秦末汉初宁夏地区的长城行政管理结构

  秦汉之际,边疆初郡仅置都尉,不置郡守,颇类后汉之属国。原因是初郡蛮夷错杂,首重军事。其后制度日密,边郡皆置太守,而都尉且分数部,各典一区之武职。北地郡有北部、浑怀都尉各一人。边郡除部都尉、属国都尉外,还因事而设特种都尉,如:农都尉、骑都尉、关都尉等。

  边郡太守是归属地方的将屯兵的主将。在发生紧急情况或战争期间,太守、都尉也可率兵出击。在战争期间或非常时期,通常由中央委派高级将领直接指挥将屯兵。中央将领所领部队应该是中央将屯军,有别于太守所领的地方将屯军,彼此互不统属。中央委派的高级将领只是临时受命指挥将屯兵,往往在完成使命后便离开部队。候望兵军事指挥体系通常由郡(部)都尉府、候燧两级构成,其中候燧专门负责烽火候望。汉朝由于建立了完善的候望兵军事指挥体系,做到了“烽火候望精明”,[6]从而有效地巩固了边防。这一防御体系,最高由皇帝掌控戍防区军事指挥权,由各级军事指挥系统层层指挥、节节控制,建立起系统而完善的战时军事指挥体系与日常军事指挥体系,逐渐形成了秦汉长城戍防区体系。而在这一庞杂严密的系统之中“鄣塞”发挥着关键性和枢纽性的作用,都尉一级的军事组织既可以进行侦查、防御、出击,也可以情报上达,组织全面有力的抵抗。

  西汉初期,北地郡整体在名义上虽归汉朝,但长城以北为匈奴占领。在西汉元鼎三年(前114),析北地郡置安定郡,共有12个县。这片区域是长城防御连接京师咸阳的缓冲地带,一路建有鳞次栉比的烽火传递堡寨、军事情报驿站、以及庞大的后勤补给站点。

  秦汉之边塞,有时称之曰长城,有时称之曰障,有时称之曰障塞,亦有时简称之曰塞。大抵塞为通称,长城为绵亘相接之边垣,障为一地之防御工事,或指城堡而言。盖汉承前人之旧制,增益创设,防边之术,愈加周密。大体以边城、障塞、烽燧、墩台为内部等级结构。

  在长城防御系统中,障塞是重要的组成。“障”不仅是长城城墙的主体依托,又是军事指挥枢纽、行政管理治所、手工业及屯垦农业基地。其一般选择在沿边要害及东西适中之地修筑。早期宁夏长城防御的发展,“二障”的设置是长城防御体系完善的标志。既说明秦汉北方防御的边界直达黄河北部,也说明立体式,系统性的长城郡署行政管理制度成熟。在农牧互嵌式的黄河流域,形成了独特壮丽的边塞文化和军事建筑。因此要了解和研究早期北方长城防御,不能孤立地看待“障”的发展轨迹,而应放在长城历史演进的长河里、长城防御的体系中,这样才能客观地全面凸显宁夏“二障”在长城文化中的战略价值和历史意义。

  注释

  [1]严耕望《:中国地方行政制度》,上海古籍出版社,2007年版,《序言》。

  [2]班固:《汉书•地理志》,中华书局,1962年版,第1616页。

  [3]《元和郡县图志》,商务印书馆,1937年版,第94页。

  [4] 郦道元:《水经注》,文学古籍刊行社出版,1955年版,第63页。

  [5] 中国军事史编写组:《中国历代军事工程》,解放军出版社,2005年版。

  [6] 班固:《汉书•匈奴传(上)》,中华书局,1962年版,第3784页。

  (作者单位:海原一中)

   摘自:《宁夏文史》2022年第3期  总第56期